1月4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委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主办的技术沙龙(第二期)在京成功举办。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韦瑾、国创中心总经理原诚寅,以及市科委领导、行业专家、整车厂代表等6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创中心研发业务负责人魏跃远主持。
现场气氛热烈,嘉宾们畅所欲言,围绕“聚焦固态·开创未来”主题,共同探讨固态电池的研发、水平和技术现状,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建言献策。
沙龙活动主要分为主题报告分享和互动交流讨论环节。
国创中心总经理原诚寅致辞
原诚寅总经理说,非常高兴能在2019年的第一周请到大家来参加第二次沙龙,2018年12月我们做过第一期沙龙,那个时候主要围绕着新能源的一些关键技术,特别是全天候电池以及大数据技术请了整车伙伴进行了交流,今天有幸请到了电池和整车领域的伙伴一起共同探讨固态电池发展与应用趋势,帮助研发端、产业端和应用端的伙伴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这个技术在产业上的应用。同时希望本次沙龙能够真正成为行业沟通交流的一个纽带,能够集思广益共同推动固态电池整个产业化的进程。
国创中心研发业务负责人魏跃远主持活动
8位专家分享主题报告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银
温兆银研究员分享了“全固态电池的设计与技术突破”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固体电池实现应用需要满足哪些基本要求,指出固态电池要实现应用,必须解决固态电解质的导电性、强韧性能、界面融合技术、能量密度和一致性等问题。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郭玉国
郭玉国研究员分享了“基于纳米技术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报告,郭研究员介绍了纳米技术在复合锂金属负极、复合电解质和正极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指出借助纳米技术的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固态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性能。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
崔光磊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功” “能” 兼备的固态电池系统》,他首先介绍了中科院青岛所在聚合物电解质和新型粘结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用刚柔并济的理念设计的固态电池,同时为了解决固态电池的功率性问题,提出使用固态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耦合的方案。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强
张强教授演讲了“复合金属锂负极”的报告。他指出金属锂跟大部分电解质,无论是固态还是液态,由于锂过于活泼,均会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的产物既有气体也有固体。使用锂金属负极必须使用复合技术在锂金属的表面形成SEI复合层,并介绍了在这方面最新的工作进展。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晓雄
许晓雄总经理介绍了“高比能电池及安全性:固态动力锂电池研发及产业化”的报告。他介绍了目前行业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浙江锋锂新能源的概况,指出浙江锋锂在2020年会向客户导入300瓦时每公斤的产品,在2030年会推出高于500瓦时每公斤的产品。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峥
李峥总经理介绍了”清陶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的报告,他介绍了清陶研发的有机物、无机物复合固态电池的进展,清陶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材料、电池和设备的全产业链业务,清陶目前非常关注固态电池的装车应用,正在开发模组和PACK,会不断跟整车厂对接推动该工作。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永坤博士
李永坤博士介绍了“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发展方向展望”的报告,李博士提出动力电池装车应用,必须关注电池的安全,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然后需要关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快充能力和寿命等方面。李博士就宁德时代如何让电池系统满足车辆和用户的要求方面做了经验分享。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
李弘研究员分享了“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别介绍了日本、德国、美国和中国等在未来动力电池方面的研发布局,还介绍了国内外固态电池专利和论文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固态电池的研发已经不是某个企业想抢占市场先机的事情,已经成为主要汽车大国的国家战略。最后李泓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在产业化方面-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固态电池最新研发进展。
嘉宾互动交流讨论(部分)
经过讨论交流,大家认为本次会议收获颇丰,希望国创中心进一步打造完善研发机构、初创企业、电池企业和车企直接对话和交流的平台,能组织牵头相关共性的问题联合各方共同攻关,共同推进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高端发展。